圖/文:保羅船長

初訪


第一次到京都,是在2001年的夏天。那是一個沒有智慧手機,數位相機也尚未普及的時代。我帶著一台傻瓜相機和十幾卷底片,跟著一位熱愛日本文化的學長,走遍京都大大小小的寺廟和世界文化遺產。北至高雄、清瀧;東至比叡山延曆寺;西至龜岡、保津峽;南到宇治、伏見。我想,只要是喊的出名字的寺廟,我一定有去過。如果我說沒去過,那應該只是我忘記了而已。


當時的京都,名氣不像現在這麼大,觀光客很少,非常安靜,也非常乾淨。這裡的人們以老年人居多,既和善又親切,偶而還會透露出一股身為當地人的自信。

 

▼2001年的清水寺二年坂,現在已經很難見到這麼空曠的景象了。

清水寺二年坂,京都

 


我非常喜愛當時京都的環境和氛圍,就算成天頂著大太陽在街道上汗流浹背也甘之如飴。不過對於寺廟,我倒是沒有像學長那麼熱衷。某某神社或是某某寺,對我來說都大同小異,是不是文化遺產,好像也不重要。而且在看了數十間之後,早就麻木,而且搞混了。


但這其中,唯有一間寺廟,讓我留下難忘的回憶,那就是東本願寺。因為我在這裡,感受到了一份,前所未有的,內心的寧靜。有點像是我第一次看到滿天星斗時的感覺,先是一陣敬畏,緊接著開始放空,然後就逐漸地陶醉在其中。


京都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城市,而東本願寺,似乎就是將一整個城市的寧靜,濃縮在一處精華裡。


說起來也很奇怪,若要論到安靜,一定有比東本願寺更安靜的地方。但為什麼只有這裡讓我起了共鳴呢?或許是因為它的建築,或許是因為它特別有靈性,又或許只是某種精神狀況下的巧合。但其實我也不太想知道原因,我寧可把它當作是一種緣分,一種只屬於我和這個地方的緣分。

 

 

再訪


再訪京都,是在2013年,整整過了12年之久。此時的京都已經不一樣了。大量的遊客湧入,使得這裡不再安靜。雖然熱鬧有熱鬧的好處,而且當地人的親切感依舊,但我還是會忍不住懷念起當時樸素的京都。不復存在的事物,特別容易令人感傷。


但是幸好,東本願寺,依舊是我所熟悉的樣子。就像一個真心的朋友,即使多年不見,也能一見如故。


說起來,這都要歸功於它的「不是」與「沒有」。


這裡沒有櫻花、沒有楓葉、不是世界遺產,也沒有像金閣寺那樣華麗的外表或是伏見稻荷神社的千本鳥居。就連寺廟的名字,也都如此平淡無奇。在這個注重拍照打卡的年代,它會受到大部份遊客的忽略,一點也不意外。


這裡還有一個惱人之處,就是踏上寺廟必須要脫鞋。或許因為這樣,大部份的旅客總是走到寺廟前拍個照就轉身離去了。但也因此,這裡的走廊木地板非常的乾淨。

 

我很喜歡坐在木地板的台階上,靠著比人還寬的柱子,享受當下寧靜之餘,也試著回憶起多年前,那個真正的古都。

 

▼我常坐著的地方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▼乾淨的木地板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▼比人還寬的柱子,靠近聞會有木頭香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 

驚喜之一


東本願寺在這12年來,也不是完全沒有改變。事實上,它多了一個「販賣部」。

 

舉凡一般寺廟的販賣部,大多賣些御守、繪馬之類的東西,但這裡販賣的,是一些文具、薰香、織物。最特別的是,它把禪宗的Q版形象,運用在文具上。除了可愛度直逼奶油獅之外,還帶著一股衝突的趣味。同時也讓人感覺到,東本願寺雖然安靜,但絕不是一個嚴肅、難以親近的地方。

 

▼販賣部的書籤,上面印有Q版禪宗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▼手機吊飾?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▼線香,可以試聞。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▼這A4大小的L夾實在太可愛了!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 

驚喜之二


僅管會到這裡來的訪客很少,但有一次,我看到了5個年輕媽媽,帶著還不會走路的嬰兒,把嬰兒車放在外面,一起到寺廟的本殿裡,圍著一圈席地而坐,輕聲地交談著,我甚至聽不到她們的聲音。


其實在日本,這種年輕媽媽們的聚會很常見,但大多是在餐廳、咖啡廳或百貨公司,會到寺廟裡來聚會,這還是頭一遭遇見。

 

看到那一幕,我瞭解到了,這裡原來是當地生活的一部份。


該怎麼說呢?就好像看到好朋友有成就時,會替他感到高興一樣,看到東本願寺受到當地民眾的親睞,我也跟著開心了起來。

 

 

現在,生命伴隨著你

 

這是東本願寺外面掛著的標語。乍看之下不是很懂,或許是因為翻譯的關係吧?不過我想,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解讀,就好像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
 

講到生命未免太沈重,但至少,我希望我的內心,能夠和東本願寺一樣,沒有櫻花、楓葉與世界遺產的紛擾,只有令人陶醉的寧靜。

 

 

▼「現在,生命伴隨著你」。

東本願寺,京都

 

日本 系列文章
其它系列
歡迎加入FB粉絲團